江苏省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级认证暂行办法
首页 >> 康复指导 >> 孤独症康复 >>如何营造一个有利沟通的情境
详细内容

如何营造一个有利沟通的情境

时间:2022-11-29   作者:徐州市矿山医院 杜明雪  【原创】   

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听到家长问“我们家孩子能发音了,为啥在家里不愿意说话啊?”作为一名语言治疗师,我们应知道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让孩子了解透过语言他可以指挥、掌握一些事,进而建立自信。换言之,孩子语言的学习不是等到学会才用,而是因为有需要用才想学,让孩子及早体会沟通带来的成就感,就会诱发他学习语言的动机,因此创造沟通情境是很重要的,以下将介绍一些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兴趣引诱

()故意在孩子面前吃他喜欢的食物(装作很好吃的样子),不主动给他,引导孩子说(要或吃)。

()故意在孩子面前吹泡泡,并且表现出很好玩的样子,引导孩子正确表达需求要。

 

()故意在孩子面前玩有声玩具,吸引孩子的关注。

    二、突然中止

()喂食时先给孩子少量食物,然后停止。

()洗澡时孩子津津有味地看花洒往身上喷水时,故意把水关掉。

()在孩子正在听喜欢的音乐时突然暗中关掉。

    三、激起好奇

()让孩子手去摸湿湿粘粘或冰冰的东西。

()在玩堆积木游戏时故意给一个石头。

()把有声玩具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并发出声音。

    四、制造干扰

()在孩子游戏场设置需要表达或出声音才可放行的关卡:如在入口、上溜滑梯前、平衡木中段。

()下课时在教室门口把关,有所表示才放行。

()第三者突然拿走孩子手上的工具(画笔、木槌、汤匙等)并停留在他视线范围内。

    五、刻意忘记

()吃饭时故意不主动提供汤匙。

()美劳课发剪刀时故意忘记发给他。

()故意给孩子不喜欢的食物或东西。

    六、故意装傻

()在互动游戏中,明知孩子手上已经没有东西了还伸手向他要。

()对会说话但不习惯开口的孩子故意错误解读肢体语言,例如:当孩子伸手要妈妈抱,妈妈做出相同动作,并疑惑的问:(什么东西这么大呀?)当孩子拿饼干给妈妈(要求帮他拆开),故意解读(你要请我吃饼干,谢谢)。

 

()当不小心挡到孩子去路时,不要太眼明手快地让开。

    七、吊人胃口

()玩拼图、积木时一次只给一片,引导孩子多次表示。

()把孩子喜欢的东西放在看得到但拿不到的地方高处、透明罐中)

()帮忙推荡秋千、轮椅时,只推一下就自动停止。

    八、寻求协助

()玩需要上发条的玩具,停下来后,拿给孩子,等孩子请你帮忙上发条。

()将食物放在孩子打不开的容器中(很大的罐子、很紧的盖子、上锁的盒子、难拆的包装纸袋)。

()故意请孩子去找他拿不到、搬不动的东西。

    九、创造规律

()每次滚球前都先说(给我)并做伸出双手动作,几次后则等久一点,看孩子会不会仿动作或口语。

()用玩偶一一出场向孩子问好,当第四个玩偶出现时,不做任何行为,等待孩子反应。

()发给每个孩子三张卡片[或饼干、糖果等,每一个都数(1.2.3),几次后就只数(1或不出声),让孩子接下去数(卡片拿在半途中,直到数出才落入孩子手中)。

    十、搭建桥梁

()出门前要孩子去请爸爸开车。

()请孩子去问其他家庭成员晚餐想吃什么。

()请孩子帮忙传话或送东西给第三者。

    十一、创造互动

()故意给孩子得大奖,然后鼓励分享给别人。

()跟孩子要他正在吃的东西(请他分一口给在场的第三者)。

()只提一样玩具或工具,让孩子与朋友一起玩或轮流使用。

    十二、建立因果.

()搔养游戏: 家长拨动双唇震动发出b的声音并伸出手向对方腋下搔痒,当孩子熟悉后可拉长b声音和瘙痒动作,看孩子是否会有预期性的反应(闪躲)。

 

()当孩子出声或有主动动作时,大人即予以反应(可以运用奖励增强孩子的行为)。

()任何东西遮脸即玩躲猫猫游戏,引导孩子跟你互动。

家长们要注意当运用上述技巧挑起孩子沟通欲望时,最重要是拿捏时机及反应策略,要知道大原则是先用期待鼓励的眼神等待,当孩子有动作、手势或声音等反应时,要立即回应孩子,稍满足他的需求(少量多次),而不是乘胜追击要求他再来一次,这样孩子容易失去耐性,而且也无法将反应行为与愉快感觉连结。至于孩子要做出什么反应才过关,在此建议,不管他最佳能力是什么,当天第一次都可容许较低的标准(孩子会因情、情境、身状况等因素有所波动),让他成功互动后,再根据目标提升表达行为,如果第一次等待(5)孩子仍无反应,应给一些提示或示范(也可由第三者示范)或协助(带着他的手做),然后再根据孩子学习状况逐渐减少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