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级认证暂行办法
首页 >> 康复指导 >> 孤独症康复 >>游戏在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详细内容

游戏在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0-06-01   作者:新沂市铁路医院康复科 蒋玉伟  【原创】   

一、什么是社交能力?社交能力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社交互动需要哪些能力?社交的灵活性需要哪些能力?

社交能力体现了融入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场景和社会互动过程的能力。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循的,所以社交能力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社交互动需要时刻对多种场景的、语言的、社交和情感性的信息进行整合,需要具备持续共同关注并适应他人言行的能力。社交的灵活性需要认知能力、社会情感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和经验积累。

二、游戏在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影响?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它是学习和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另外,游戏也是探索事物,感知社会和自身的途径。儿童通过游戏来体验他们持续获得的关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游戏,儿童探索他们的身体、玩具和各类事物,同时从成人和同伴中学到知识。儿童可以根据既有经验来社交游戏,用游戏来实践新近获得的能力,它是所有学习、关系和情感的完整表达。

三、游戏分为哪些类型?

独自游戏

社交游戏

四、什么是独自游戏?

独自游戏本质上讲是自发的、探索性的游戏,其特点是没有具体的规则,游戏中的自我探索是高度个人化的。婴儿研究自己的身体部位、学步儿童的跑跑跳跳、学龄儿童的跳舞和翻跟斗、较大儿童的自我幻想等等,都属于独自游戏。婴儿一开始只是摸索和把玩物品,之后对能产生“因果”效应的玩具感兴趣。对物品的玩耍,从单一、重复的动作发展成一系列有组织、可预测的动作,随后逐渐出现功能性游戏,包括用常规的方式来玩熟悉的物品(比如推汽车、梳头发)。到了2岁,出现象征性游戏,这是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里程碑。儿童的象征性游戏一开始是面向自己的(比如用玩具餐具来喂自己),接下来是面向他人的(比如用餐具来喂别人)和面向物品的(比如给洋娃娃喂食)。儿童的象征性游戏还包括把一个物品或场景假装成别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角色扮演”(比如和洋娃娃说话),想象游戏,通过语言和手势虚构出人或者物体。

五、孤独症儿童在独自游戏中的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游戏行为缺乏自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时常出现各种各样刻板的、重复持续的游戏方式,难以切换到一个新的游戏主题,经常沉湎于现场环境驱动的游戏行为中。

六、什么是社交游戏?(从独自游戏到社交游戏的发展)

在各种游戏阶段(特别是探索性、功能性和假装游戏),儿童总是先独自玩,然后发展到社交游戏。典型的社交游戏发展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儿童先是学会探索环境、观察他人,然后再和他人一起玩,随后泛化到社交游戏中去。儿童用象征的方式扮演角色,制造想象性的场景。共同完成的假装游戏,也从平行活动的方式(比如,两个儿童假装开一辆校车),发展成合作的方式(比如,一个扮演司机,一个扮演乘客)。在这个阶段的同伴互动游戏阶段,本质特点是综合了社交模仿和想象性游戏的特点。

   有些孤独症儿童虽然能被动地和同伴一起玩,但也不能主动发起互动。虽然有些孤独症儿童能够发起同伴交往,但采用的方式异常笨拙,他们试图发起同伴交往的努力,但因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理解能力的缺陷会收到影响;他们试用交往的努力往往被同伴误解,而且他们也难以理解同伴的意图,因此,得不到同伴的积极回应。